华资银行新秀、老号齐放
南加州华裔社区繁荣的幕后功臣之一,是提供融资的华资银行,华资银行因普遍经营较保守,2008年金融海啸后,截至今年3月底全美有431家银行关闭,关掉的华资银行却不到1%。华资银行在南加州发展今年迈进50年里程碑,现有近30家华资银行,规模两极化,除了股票上市的华美、国泰两家大银行外,小银行往往以较高的定存利息吸引顾客。
华资银行目前「新秀」与「老字号」并列,大多立基于华裔社区。近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华资银行,并跳脱华裔社区,独资或联手其他华资银行,提供主流社区大型开发案融资。虽然业者咸认开发华人以外市场是正确方向,但在金融危机中踢到铁板者不少。还好主事者多能沉稳作战,转亏为盈。截至目前只有联合商业银行2009年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协助下卖给华美银行。
不像早年华资银行背后往往是财团或有钱人独资,后起的华资银行反而以个别散户为主要投资人,以致退休影视明星、旅馆业者等被认为金融的「外行人」,如今可能都是银行董事。资深银行业者指出,出资5万、10万都可成为银行股东,但要成为董事投资金额较大,唯各银行要求不同。
从资讯科技业起家、跨行投资的皇佳商业银行的苏百瑾说,危机就是转机,2008年金融海啸后,不少银行因为出状况无力提供商业融资,他与友人认为反而是进场投资银行的最佳时机。皇佳2008年底于焉诞生,目前看来「利人利己」,不但提供融资给有需要的企业,也让钱滚钱。
2008年开张的美加银行,资金也来自个别散户,创办人兼总经理罗益华要求,包括他的董事每人资金不超过全部资金的5%,以便让更多投资者参与,对业务扩充也有正面效果。
事实上,监督银行的主管机构针对位于城市及乡村的银行,有不同资本额要求,虽无明文规定,一般不会太少,且要求银行能支撑未来三、五年的成长,资本对资产比率也至少须维持10%。新银行的执行长(CEO)或总裁(President)、首席财务长(CFO)及首席贷款审核长(CCO)等主要职位,不但需拥有三、五年金融经验,且董事会要经过监管机构面试,并须提出三年业务计画,否则很难获主管机构核准成立。
规模较小的华资银行虽营运成本较低,但在群雄环伺下,除非主事者有过人的经营策略,否则很难生存。不少小银行提供比一般银行提高0.25%不等的存款利率,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虽动心,却担心小银行不保险。银行业者说,其实只要银行有FDIC担保,不应有此疑虑。
另一方面,华资银行因竞争激烈,有些银行连出纳员都被责成须负担「吸收存款」任务。若达不到业绩目标,捲铺盖走路者不在少数。
过去五年,华资银行也出现併购别家华资或主流小银行的风气,包括华信商业银行2007年被台湾工业银行併购,唯未更改名称。2005年成立的大通银行,去年先后併购美丰银行及Golden Security银行。2008年成立的皇佳银行,去年先后併购First Asia银行及Ventura Business银行。多年前成立的中亚银行,2010年併购Shoreline银行。
华资银行与华裔社区的发展其实也如影随形,定位为「社区银行」的美加银行,总部即瞄准华人密集的圣盖博谷重心圣盖博市,位于希尔顿酒店西边。近年并在罗兰冈及尔湾开分行,美加银行哈冈分行日前已开张,希望「美加银行成为每家银行」。
国泰银行资深副总裁李树人说,规模更大的华资银行更早时也掀起併购风,如华美银行併购匯通、中兴等华资银行,国泰银行併购万通银行等。这两家银行都上市,资产在总部位于洛杉矶县的所有银行中名列前茅。
过去十年陆续出现的新华资银行,主要由被併购的华资银行前主管向坊间集资筹组,普遍规模较小。但不论规模各有各的利基市场及基本客户,唯大环境不景气,华资银行普遍面临更艰鉅的营运挑战。
华资银行目前「新秀」与「老字号」并列,大多立基于华裔社区。近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华资银行,并跳脱华裔社区,独资或联手其他华资银行,提供主流社区大型开发案融资。虽然业者咸认开发华人以外市场是正确方向,但在金融危机中踢到铁板者不少。还好主事者多能沉稳作战,转亏为盈。截至目前只有联合商业银行2009年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协助下卖给华美银行。
不像早年华资银行背后往往是财团或有钱人独资,后起的华资银行反而以个别散户为主要投资人,以致退休影视明星、旅馆业者等被认为金融的「外行人」,如今可能都是银行董事。资深银行业者指出,出资5万、10万都可成为银行股东,但要成为董事投资金额较大,唯各银行要求不同。
从资讯科技业起家、跨行投资的皇佳商业银行的苏百瑾说,危机就是转机,2008年金融海啸后,不少银行因为出状况无力提供商业融资,他与友人认为反而是进场投资银行的最佳时机。皇佳2008年底于焉诞生,目前看来「利人利己」,不但提供融资给有需要的企业,也让钱滚钱。
2008年开张的美加银行,资金也来自个别散户,创办人兼总经理罗益华要求,包括他的董事每人资金不超过全部资金的5%,以便让更多投资者参与,对业务扩充也有正面效果。
事实上,监督银行的主管机构针对位于城市及乡村的银行,有不同资本额要求,虽无明文规定,一般不会太少,且要求银行能支撑未来三、五年的成长,资本对资产比率也至少须维持10%。新银行的执行长(CEO)或总裁(President)、首席财务长(CFO)及首席贷款审核长(CCO)等主要职位,不但需拥有三、五年金融经验,且董事会要经过监管机构面试,并须提出三年业务计画,否则很难获主管机构核准成立。
规模较小的华资银行虽营运成本较低,但在群雄环伺下,除非主事者有过人的经营策略,否则很难生存。不少小银行提供比一般银行提高0.25%不等的存款利率,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虽动心,却担心小银行不保险。银行业者说,其实只要银行有FDIC担保,不应有此疑虑。
另一方面,华资银行因竞争激烈,有些银行连出纳员都被责成须负担「吸收存款」任务。若达不到业绩目标,捲铺盖走路者不在少数。
过去五年,华资银行也出现併购别家华资或主流小银行的风气,包括华信商业银行2007年被台湾工业银行併购,唯未更改名称。2005年成立的大通银行,去年先后併购美丰银行及Golden Security银行。2008年成立的皇佳银行,去年先后併购First Asia银行及Ventura Business银行。多年前成立的中亚银行,2010年併购Shoreline银行。
华资银行与华裔社区的发展其实也如影随形,定位为「社区银行」的美加银行,总部即瞄准华人密集的圣盖博谷重心圣盖博市,位于希尔顿酒店西边。近年并在罗兰冈及尔湾开分行,美加银行哈冈分行日前已开张,希望「美加银行成为每家银行」。
国泰银行资深副总裁李树人说,规模更大的华资银行更早时也掀起併购风,如华美银行併购匯通、中兴等华资银行,国泰银行併购万通银行等。这两家银行都上市,资产在总部位于洛杉矶县的所有银行中名列前茅。
过去十年陆续出现的新华资银行,主要由被併购的华资银行前主管向坊间集资筹组,普遍规模较小。但不论规模各有各的利基市场及基本客户,唯大环境不景气,华资银行普遍面临更艰鉅的营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