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廊「一枝独秀」 「怒放」皇后区博物馆
2007年6月,时任民进党主席的游锡(方方 +土)出席了皇后区美术馆扩建工程「台湾艺廊」的动土典礼;2011年4月,纽约市长彭博与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高振群等人共同挥铲宣布开工,比最初预估完工日期晚了四年,10月30日,彭博与众多官员及社区人士剪断了工地黄色警戒线,皇后区美术馆(Queens Museum of Art)也正式改名为皇后区博物馆(Queens Museum),从此兼具社区活动、表演及教育中心,并将有图书馆、咖啡厅,展览也不限于艺术创作。换上新装后,面积扩增一倍,馆方鼓励艺术家走进移民社区,让每个家庭都能接触和感受艺术。●占地1500呎 以台湾命名(插题)由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步入皇后区博物馆挑高48呎的大厅前,迎面第一座墙上印了一行行赞助者及机构的名单,多数是个人及公司的信託基金会,但名列其中的也有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以及台商陈秋贵、陈隆丰。墙后第一间展馆,是占地1500呎的「台湾艺廊」(Taiwan Gallery)。在馆内众多以捐助者家族姓氏命名的展区中,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展览空间。博物馆曾是首届联合国大会的场地, 台湾艺廊便坐落在当时中华民国代表团的位置上。台湾会馆董事长陈隆丰回忆,2005年时任该馆董事的协和门窗总裁陈秋贵接受馆方表扬,他与李信亿、黄再添、陈秋贵等多位热心台侨发起募款活动,共募得13万元,加上当时的文建会(现文化部)、外交部拨款12万元,顺利取得艺廊命名权。捐款者相信,第一代移民带头示范,给下一代持续参与台湾、美国事务一个很好的起点,「用不同的方式爱台湾」。陈隆丰认为馆长有国际观,与华人社区友好互动,每年除支持文化部举办的「台湾周」活动,并与台湾会馆合作开课,让更多人接触艺术。重视地方社区,馆方曾拍卖一张白石大桥的摄影作品,由法拉盛台侨标得。馆内收藏原于世博会展出的纽约市大型鸟瞰模型,并以认购模型建筑物的方式募款,「我也买了很多法拉盛的天价大楼」。馆长Tom Finkelpearl曾多次拜访亚洲国家,他认为台湾与韩国相似,艺术家最有反叛精神。八年前宣布扩建时,他提出台湾艺廊构想,希望促进与台湾艺术家的互动。虽然也曾向韩、日等族裔招手,但最后只有台湾侨民最热情,驻外单位也重视艺术活动。目前馆方正与巴基斯坦裔商谈,希望有更多移民社区参与,「让各族裔觉得博物馆也属于他们」。●展出内容 不限台湾作品(插题)Finkelpearl说明,台湾捐的25万元属于基金,利息将用于鼓励具备台湾背景的艺术家来此参展、创作。台湾只有命名权,不能要求艺廊展出内容,艺廊也不是专供展览台湾作品。此次他实验性地邀请台湾策展人来美,共同策画今年开幕首展同时也是第六届皇后区双年展。去年秋天,他到台湾面试20多位申请者。即便清楚告知,虽然地点在纽约,但并不是想像中的国际大型展览,但众人的热情仍让他感动。他与日裔的策展主任最后选择了积极、有经验的郑美雅。此外,除了现有的华语艺术教育专员,馆方也新聘了展场华语解说人员,大学曾是乒乓球选手,他也打算在大厅放一张乒乓球桌, 实验让观众藉此与博物馆互动。本届开幕及双年展採公开徵件,共收到全世界约800件作品,最后挑出30多件,其中有10名台湾或台裔艺术家入选,包含由五5位影像创作者、13部短片组成的台湾影展。共同策展人郑美雅说明,影片主题符合皇后博物馆诉求,包含台湾与全球移民、台美关系、语言及文化差异等,并有两位纽约的台裔摄影家欧Arthur、廖健行,分别以皇后博物馆的建筑元素、整建历史为主题的摄影展。郑美雅在台湾担任策展人多年,认为台湾缺少实验性、论述性展览空间,她在2011年与一群艺术家、策展人创办台湾当代艺术中心,专注于当代艺术、剧场、影像创作,目前并担任理事长。她曾获文建会奖金于布碌崙ISCP艺术村从事研究,这她首次于美国策画展览。抱着交流的心态前来,认识了一个路线独特的博物馆是她最大的收穫。她认同馆方鼓励艺术家思考社会的观念,此次展览她推荐一项由艺术家邀请民众到可乐娜公园湖畔垂钓的活动,据说当地曾有人捕获一种亚洲与非洲鱼混种的掠食性外来种怪鱼,艺术家藉此隐喻社会对移民的偏见与恐惧。刘和让,台湾艺术大学毕业,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艺术硕士。此次提案入选,他拍摄一系列七号地铁沿线的各国传统食物,许多都是用推车贩售。透过不同材质的背景、光线来展现食物的都会感,并以灯箱方式展示。灯箱表层是食物相片,取下后里层是食物制作者的相片,藉此展现劳动阶层观念。他并邀请作品主角来参观,若愿意呈现自己的脸,可取下外层的照片,带回去贴在推车上。不但成为互动式展出,也让社区与博物馆交流。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的罗智信,擅长混合材质、装置艺术与雕塑。获得文化部奖金,他目前是布碌崙ISCP驻村艺术家。同样是现地制作,他以一张纽约街头锁脚踏车金属环与车轮的放大照片,搭配真实车轮,虽是路边常见的光影,但「日常又异常」,2D结合3D,产生不同角度的错觉。当代艺术基金会今年首次与皇后区博物馆合作,补助台湾策展人到此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培训。曾在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展四年,范馨宇来美前便知此馆与社区结合的特色,认为这是现代艺术的世界潮流, 馆方的移民系列活动更是世界闻名。同样到此受训的艺术经理人念静恺说,台湾的美术馆较不重视社区关系,也较少认同表演艺术是展出的一部分,但社区及表演本属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斥资6800万 博物馆换装(插题)斥资6800万,41岁的博物馆换上新装,每天约有16万5000名驾驶人在行经大中央公园大道(Grand Central Parkway) 路段时,可以从不同方向可看到博物馆外墙上的大型看板显示「皇后区」、「博物馆」的字眼,游客也预计能从原先每年10万人倍增至20万人。在此工作三年的胡农欣说,完工日期一再延后, 许多实习人员、驻村艺术家都没等到这一天,只有不捨离去。剪綵日第一天上班的王逸君,因美籍丈夫工作异动,连同一对3岁的双胞胎一个多月前刚来到美国,是标准的「新移民」,也是新馆首批展场解说人员之一。她说馆方有15至20位解说员,多为兼职。过去在台湾的策展公司工作,主要负责内容规画,了解观众意见, 作为日后策展改进方向,对她是全新体验。馆方重视移民社区,聘用不同族裔的解说员,也让她印象深刻。在台湾是小学艺术老师,来纽约攻读艺术硕士的胡农欣,2010年因馆方教育部门需要有艺术、教育、中文背景的人员而应聘,目前担任「新纽约客计画」(New New Yorkers)协调员,与其他西班牙语、韩语人员负责与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台湾会馆等单位合作,邀请不同族裔的艺术家提供假日免费成人课程,如土耳其传统绘画、尼泊尔拼贴、中文教授的摄影、现代舞等。该计画目前通讯录已累积上千人,许多人追随八年,学习各种艺术技能,开始创业。她发现,华人的参与度最高,此计画对移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重要。专长雕塑、动画、概念表演,曾在巴西驻村创作,她预备明年请假至柏林驻村,再将所学贡献社区。●活动多元化 周末最热闹皇后区博物馆假日有特殊儿童艺术课程,每天接受四至六个学校的参观,每参观团约30名学生。皇后区公共图书馆计画2015年在博物馆内设立分馆,存放艺术相关书籍及研究文献,吸引艺术爱好者走进博物馆,也方便每位参观者申请借书卡。11月的每个周末将有派对、游行、 传统歌舞、木偶秀、青少年乐团等活动,并将有代表193国家与地区的纽约居民及艺术家,相继在博物馆大厅重现联合国大会的表演,11日馆方艺术老师将全员到齐,解说各种课程。新纽约客计画近期也有中文木偶、版画制作课程陆续开课。活动网址为www.queens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