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腐败进行到底!
中国「环球时报」29日就前铁道部长刘志军被开除党籍发表社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意在安抚民众对腐败的不满,缓和日趋激化的社会对抗,以达维稳目的。但行文间却难以掩饰权力的傲慢与狂妄,视民意舆情为无物。环时的反腐社论,不啻为一篇「将腐败进行到底」的宣言。
官场贪腐已成中国社会乱源,各地群体事件多与官员滥权有关,刘志军案只是其中一例。但环时社论迴避严重的社会不公与两极分化现实,更未从制度层面探讨杜绝腐败的措施,反将民间强烈的反腐要求,曲解为「腐败痛苦感」,认中国的腐败远不及亚洲民主国家如印尼等严重,只是中国民众对贪腐现象太过敏感。
「痛苦感」的形成,一是中国官员「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道德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使它难再落实,二是全球化让民众接触了西方国家廉洁的高标准,产生心理落差。官是好官,是市场经济不好;民是良民,但开放让他们长了见识,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为现有体制辩护的同时,社论未直言的是,腐败之所以成了问题,都根源于西方敌对势力。
既然无法根治腐败,该如何回应民众要求?社论向政府建议:将腐败「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要利用潜规则,因为全社会都流行潜规则,但要把握好「边界」,不要太过分。这无异于承认,潜规则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规则。而将民众视为「愚民」操控于股掌之上的陈腐专制观念,或许正是今日官场心态的写照。
为替官员恶行辩护,社论将医生和教师拉来作垫背:既然最神圣的行业都如此,他人又岂能例外。况且,官员工资低,在任时不能为自己加薪,退任后也不允为家人谋利,拿一点灰色收入既合情又合理。环时自说自话,在藐视民众理解与判断力同时,也在挑战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
民主国家都解决不了腐败,而中国更不会在其他方面仍落后时,成为官员清廉的国家。因此,民众要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腐败还会继续下去,不必「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这就是环时给国人的「忠告」。
你可以不同意环时,但不能不佩服它的「勇气」。前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出书否认涉贪,说明他还有羞耻心。环时则理直气壮得多:腐败就腐败了,不必羞羞答答。见不得人的事都大大方方做了,立牌坊又何需遮遮掩掩?
官场贪腐已成中国社会乱源,各地群体事件多与官员滥权有关,刘志军案只是其中一例。但环时社论迴避严重的社会不公与两极分化现实,更未从制度层面探讨杜绝腐败的措施,反将民间强烈的反腐要求,曲解为「腐败痛苦感」,认中国的腐败远不及亚洲民主国家如印尼等严重,只是中国民众对贪腐现象太过敏感。
「痛苦感」的形成,一是中国官员「为人民服务」的政治道德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使它难再落实,二是全球化让民众接触了西方国家廉洁的高标准,产生心理落差。官是好官,是市场经济不好;民是良民,但开放让他们长了见识,有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为现有体制辩护的同时,社论未直言的是,腐败之所以成了问题,都根源于西方敌对势力。
既然无法根治腐败,该如何回应民众要求?社论向政府建议:将腐败「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要利用潜规则,因为全社会都流行潜规则,但要把握好「边界」,不要太过分。这无异于承认,潜规则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规则。而将民众视为「愚民」操控于股掌之上的陈腐专制观念,或许正是今日官场心态的写照。
为替官员恶行辩护,社论将医生和教师拉来作垫背:既然最神圣的行业都如此,他人又岂能例外。况且,官员工资低,在任时不能为自己加薪,退任后也不允为家人谋利,拿一点灰色收入既合情又合理。环时自说自话,在藐视民众理解与判断力同时,也在挑战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
民主国家都解决不了腐败,而中国更不会在其他方面仍落后时,成为官员清廉的国家。因此,民众要理解「中国无法在现阶段彻底压制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腐败还会继续下去,不必「举国一起坠入痛苦的迷茫」。这就是环时给国人的「忠告」。
你可以不同意环时,但不能不佩服它的「勇气」。前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出书否认涉贪,说明他还有羞耻心。环时则理直气壮得多:腐败就腐败了,不必羞羞答答。见不得人的事都大大方方做了,立牌坊又何需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