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诺贝尔奖 中国教育之痛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两位科学家获得。该理论早在1964年就提出来了,它解释了有关能量起源问题,因此也被称为「上帝粒子」。两年前,欧洲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上帝粒子的存在。诺奖委员会宣布得奖名单后表示,一项成果获证实和肯定,有时要等上50年。

不过,中国似乎不需等50年。上个月,南京工大校长黄维向新生致词时预言,「十年后的中国,获诺贝尔奖将是常态,而非个案。」似乎拿个诺奖将像京奥夺金牌一样,轻而易举。这位中科院院士作此预测时,不知心里想的是哪些由国人提出、十年后可获承认的成果,或只是望梅止渴、鼓舞士气而已?

并非所有人对国人获奖都如此乐观。北大教授郑也夫指出,现行中小学的12年教育,把人修理得没有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只是一架考试机器;他断言,这样的学生即使进哈佛、耶鲁,也不会获诺贝尔奖。此论太悲观,甚至有些武断。大陆学人近年在美崭露头角者不少,这些人当中说不定有人将来捧得诺奖归。不过,郑也夫所言,已获奖的华人无一接受过大陆现行教育,确是事实(敏感的和平奖和不那么敏感的文学奖除外)。

中国中小学教育唯一目标是考试。校长教师的职称薪酬,与考试挂钩,学生升学及前程,也是一试定干坤。因竞争趋烈考试日难,学生压力亦越来越大。北大调查显示,每五名中学生就有一人想过自杀,另一统计指出,中国儿童自杀率排名世界第一。考试重压之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育成,完全被忽略了。

对学生高分低能、有知识无创意的问题,各地大学早有觉察,故纷纷开通识课,期能拓宽视野,刺激想象力。但一长串吸睛课目之外,马列哲学及毛泽东思想,仍是重点。如此通识,至多增加些文史常识,难达开放思路、培养创意目的,空绕一圈,仍回归一元、排他的固有意识形态巢臼。

中国科研资金投入近年大增,高端人才及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直追欧美,予人以科技经济同步繁荣印象。但事实上,大量经费流入个人腰包,科研人员圈钱,花经费包情人,以身体换学位,时有所闻。而抄袭造假、花钱买版面的论文,跟到处可见山寨货一样,难有创新。

或许,未来国人获诺奖真的会成常态,但这一天到来前,须先打破教育科研之体制常态,否则,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更多内容请见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