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黎明忆恩师「感谢当年拉他一把」
2013年10月1日,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135岁冥诞纪念在金山湾区密尔布瑞市举行,近百位艺术爱好者参加艺坛盛会。

高剑父出生于广州,早岁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高剑父也参加了。他是隶属赵声、胡汉民率领的第二拨起义人马,才到广州城外,大势已去,当场折回,没有成为黄花岗烈士,岭南画派因此得以延续。

岭南派的特色是融合国画、西洋画与日本画技法,笔墨简练、色彩丰富。创始人除高剑父之外,还有弟弟高奇峰、友人陈树人,合称「二高一陈」。第二代岭南派画家有关山月、赵少昂等名家。近年常来金山湾区的画家欧豪年,则是岭南画派的第三代。

1939年,高剑父为避日军侵袭广州,举家搬往澳门定居,与黎明的父亲黎兆锡为邻,结为好友。次年高剑父与学生关山月等人举办「抗日师生画展」,藉绘画表达日军轰炸的残酷。

黎明说:「那年我12岁,天天跑去看画展。高先生见我这么有兴趣,主动说要教我画画,我就这样成了他最年轻的弟子。」

1945年,二战结束前,一次在日军轰炸香港时,黎兆锡在香港的产业悉数炸毁,家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高剑父主动提议,让黎明搬到高家住,减轻好友的负担。抗战胜利后,高剑父回到广州兴办美术学校,也带着黎明同去帮忙校务。

跟着高剑父生活、学画的日子里,黎明深刻感受到,高剑父除了做人讲义气之外,对绘画与政治,都强调改革,因此有「革命画家」之称。不仅因为他是革命元老,也因他积极宣导国画革新运动成功。

黎明说:「民初以前的国画,注重的是『模仿』、『临摹』。高先生的新国画革命提倡写生,形式新,内容也新。」

为训练学生,高剑父常与学生联手完成画作。例如一幅「鹑菊图」,高剑父画菊,黎明画鹌鹑。还有「塞外」,高剑父画塞外的骆驼,让黎明画长城。

1949年,高剑父回到澳门,还为黎明安排在澳门两所中学教美术,生活能够安顿自立,高剑父才放心搬回香港。1951年,高剑父正在计画全球巡展时,却因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多重併发症离世。

65年后,高剑父在香港的墓园早已破旧失修,黎明与太太黄咏贤为此特别去信广州市政府,要求将这位国画界一代宗师迁葬故乡。此议获得广州有关机构大力支持,选定银河公墓,于2007年完成迁葬。

追忆担任高剑父弟子兼书僮的陈年往事,黎明有说不完的感激。他说:「其实当年高先生的家境也不是多么好,但他就是愿意在我们家困难时,伸出援手。高先生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真正的『师父』,亦师亦父。」

更多今日新闻请见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