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注册 登录
人生转弯繫于一念
在报上读到曾慧燕的李录访问,李录说,1989年他初来美国,对美国有过客之感,但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读了哥大通识教育的100多本书,突然明白,书上的美国人物与他一样,同是移民,过客之感顿时消失,觉得自己「属于这里」。这一观念的改变,是他人生的转捩点,往后完成学业和创造事业,都繫于此一念。

「属于这里」是移民的大问题,不少在美华人可能无此感觉,如果有,要落实它,也包含着无限融入主流社会的艰难,更不用说在族裔和文化身份上的无限内心挣扎。难怪美国的华裔小说和电影几乎无一不触及族裔和文化身份的问题:在华美之间如何抉择?是华是美、非华非美、抑或是华美混合?其间的踌躇挣扎,既真实又无可避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对这个问题,思想家唐君毅提出过意见。他写过一篇震憾一代人的文章「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对中华儿女散落海外有大感触,他说中国人生出来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人作为人的根本,你去否定这个根,会有大挣扎,就算移了民,对于放弃原来的国籍、语言和价值观,值得深思,有必要「灵根自植」,握住根本。

史学家余英时提供另一幅人生景象。余先生1950年代来美,只在1978年回过大陆一次,留在美国的时间超过了小时在中国的时间,他感到作为中国人,不是地域性的,而是文化性的,因此人到那里,中国文化就到那里。同样的体验也见于欧洲移民,大小说家汤马斯曼就说,他飘泊到那里,就会带着德国文化到那里。(相比之下,作为「文化托命人」的史学家陈寅恪,1949年誓留广州,不愿离开,真是大异奇趣。)

小说家哈金和李翊云又是另一景象。他们在中国出生和长大,大学毕业后才留美。他们完成在美的学业后,选择写作为业,但是却做了一个少见的决定:只用英文写作,不用中文写作,虽然他们的英文小说,写的都是中国经验和移民经验。

报载中国有2200万人希望移民美国,对他们来说,寻找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机会,无疑是最直接和最真实的原因,但是在希望的背后,可能就顾不到移民后的族裔和文化身份问题。更值得深思的是,虽然他们大都说,移民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想过,移民将会令下一代没有选择,只能变成为美国人。

美国的华裔父母大都有着一种命运:在美国长大的子女,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会彻底成为美国人(来美时小于10 岁的,长大后多半连中文也不说),价值观变得与父母有极大距离。这种两代人的疏离,可真是当初移民时所始料不及的。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