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交响乐 中国「大地之歌」
他是入世的政治家,是出世的艺术家,是满怀胸襟的教育家,面对多重角色,他面面俱到,扮演得宜,他是中国着名作曲家、目前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叶小纲。22日,他与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携手,在林肯中心费雪厅上演由他作曲的交响乐演奏会,表演他横跨30年的作品,包括近期作品「喜马拉雅之光」、2005年创作「最后的乐园」、以及1993年早期作品「大地之歌」。叶小纲说:「这场音乐会呈现的不只是他黄金30年创作菁华,更要表现出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叶小纲于广东出生、上海长大,23日就满58岁,是作曲家叶纯之的儿子。他在文革时期长大,经历苦痛与家变,但是他以「超人的意志力,强大的内心」不被现实击倒,从小寄情于音乐,在音乐纯粹与美好中寻找人生出口,并在父亲耳儒目染下熟读古诗,将现实生活的苦痛,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泉源。1978年,叶小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谭盾、郭文景、陈怡、陈其钢、刘索拉同窗当同学,「我从小就是不停准备的人,因为我知道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要成事,必须要有所准备,等待时机成熟、机会来临」。这种特质,让他有机会在1987年赴美伊士曼音乐学院学习,直到1995年返回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尽管曾多次在美发表作品,这次还是叶小纲首次在美国举办个人交响音乐会,「一样是因缘巧合,两个月前林肯中心突然告知我场地开放,好在我早就有所准备,所以成行,一个艺术家永远都要准备好,等到机会来临,才能展现艺术的实力和自信」。说起这次音乐会作品,叶小纲谈起在结束旅美生涯前的作品「最后的乐园」,「这是一个极尽纠结和挣扎的作品,反应我当初的内心状态,但是在乐曲的表现上,我却以平和以及快乐的音符传递音乐本身的美好,让人生的痛苦留给人生」。叶小纲说,初来乍到时,他除了经历文化冲击,有更多的感触是困惑和迷失,困惑的是从物资缺乏的中国来到物资过剩的美国,让他感受到「为什么人间的对比如此之大」?迷失的是,失去语言能力的他,尽管在国际乐坛上受到肯定,仍然无法迴响他内心的失落,他说,艺术创作者脚踩「地气」,因此在国外学习到西方处理音乐的方法后,他决定回根溯源,回归到熟悉的「土地」上,找寻脚踏实地的创作动力。回国后的叶小纲持续创作,更同时担任中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以不同的身分,推广自己对音乐的理念。政治,是他能够透过权力做出建设的身分;作曲,是他用工具反应现实环境挣扎与人内心对纯粹的渴望。「其实我的心境是遍体麟伤,但是我希望用美好的音乐来展现人类性格的坚强」,也是因为这份对美好的嚮往,他在2005年以李白和孟浩然的唐诗谱出中国版的「大地之歌」。「早在100年前马勒读德译版的唐诗谱出『大地之歌』,但是马勒毕竟是拜读译作,意境不同,我希望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大地之歌』,以中文演唱的『大地之歌』」。这次表演,「大地之歌」由非洲裔女高音Measha Brueggergosman担纲演出,虽然叶小纲担心突兀,但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必须要用世界的通俗语言和表演方式来呈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从事交响乐创作,因为交响乐是世界音乐的共同语言」。走过人生风风雨雨,叶小纲现在求的是心灵那一方平静。因此他在2012年从西藏的人生哲学中取得领悟,从喜马拉雅山山脉中取得灵感,谱下获得美国古根汉基金会作曲大奖的「喜马拉雅之光」。这首曲子谈的是宗教情结,生与死,现世与来世,自然与人的关系,该曲由纽约爱乐合唱团用藏语献唱,传达原初的西藏教义。叶小纲说,他嚮往西藏人对人生的豁达以及内心的安详,走到人生这个边上,在漫长的心灵挣扎中,现在他想把所有的慾望丢掉,忘记一切。他目前正在着手创作歌剧「牡丹亭」,他说,也许完成「牡丹亭」后,他将搬到美国一个小镇,钓钓鱼看看风景,写写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场「中国故事大地之歌」音乐会,是叶小纲人生的缩影,也陈述中国苦痛的过去、挣扎的现在、宽阔的未来,音乐会的时间是22日下午3时,地点在林肯中心Avery Fisher Hall,地址在曼哈坦哥伦布大道交65街。票价从25元起,购票请上网站查询,网址http://lc.lincolncenter.org/shows/208172?show_date=2013-09-22%20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