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中国爱滋村 高耀洁、杜聪勇往直前
一名医生和一名金融新贵,两人会有什么样的交集?
看似两个世界的高耀洁医生和香港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援助中国的爱滋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抗爱滋病第一人」的高耀洁协同杜聪5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向年轻学子分享他们这十年来援助中国爱滋村的故事。两人最终强调,解决中国目前的贫穷问题才是真正停止爱滋蔓延的最根本方法。
中国爱滋村形成在1990年代,主要原因为贫穷农村农民因为卖血后造成交互感染,受感染的母亲怀孕后生下爱滋宝宝,造成全村大部分人口都感染爱滋的特殊现象。高耀洁在20年前因缘际会发现了爱滋村,就开始致力援助爱滋村民众,她的义行受到国际组织的瞩目,也是因为她的见义勇为,大家才知道中国爱滋村的存在。
今年86岁的高耀洁表示,20年前当大家已经知道爱滋村的存在,包括政府官员和医生只有不到十人真的到过爱滋村探访,她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发现爱滋村的形成,是因为农民卖血而感染后,希望政府能够正视问题,却遭中国政府要其「闭嘴」,且继续透过媒体宣传爱滋得病者是因为吸毒或嫖妓而感染。高耀洁气愤的表示,「再怎么掩饰也都不能否认爱滋病小孩受到感染的模式,因为小孩怎么可能吸毒或是嫖妓」?因此高耀洁决定自力救济这些爱滋儿童以及遗孤,直到杜聪加入。
杜聪有别于高耀洁的只身奋战,他成立了香港智行基金会,希望能够透过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援助爱滋村。杜聪出生于香港,于中学时移民至美,取得哈佛大学硕士后一直从事金融行业,直到十年前得知中国爱滋村的存在后,主动向高耀洁联繫,希望能够提供帮助,当时高耀洁表示爱滋村的议题极为敏感,拒绝杜聪的提议,但在杜聪锲而不捨的坚持下,终于找到机会和高耀洁一同拜访爱滋村。
杜聪在探访爱滋村后,立刻决定辞去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香港成立基金会,全心投入援助爱滋村的工作。杜聪回忆当时探访爱滋村的情形,「当时有一个村庄全村一天死了14个人,其中只有一人不是死于爱滋」。「另外有许多无辜的爱滋遗孤,他们一出生就有爱滋,而他们的父母也因为爱滋死亡,成长过程充满疾病和歧视」。
杜聪认为,爱滋村的产生是因为农民贫困,又在无知的状况下卖血而产生,如果要对这些爱滋村进行援助,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些村民脱离贫穷,而脱离贫穷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于是他成立香港智行基金会,致力于让这些爱滋遗孤接受教育,让他们能够脱离贫穷。十年后这些爱滋遗孤有的已经是工程师、有的是医生,有的留下在该基金会工作,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这些接受基金会援助的爱滋遗孤,以自己的榜样带领其他更年轻的爱滋遗孤,并且定期回村中拜访,将精神传递给其他受苦难的爱滋遗孤。
看似两个世界的高耀洁医生和香港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援助中国的爱滋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抗爱滋病第一人」的高耀洁协同杜聪5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向年轻学子分享他们这十年来援助中国爱滋村的故事。两人最终强调,解决中国目前的贫穷问题才是真正停止爱滋蔓延的最根本方法。
中国爱滋村形成在1990年代,主要原因为贫穷农村农民因为卖血后造成交互感染,受感染的母亲怀孕后生下爱滋宝宝,造成全村大部分人口都感染爱滋的特殊现象。高耀洁在20年前因缘际会发现了爱滋村,就开始致力援助爱滋村民众,她的义行受到国际组织的瞩目,也是因为她的见义勇为,大家才知道中国爱滋村的存在。
今年86岁的高耀洁表示,20年前当大家已经知道爱滋村的存在,包括政府官员和医生只有不到十人真的到过爱滋村探访,她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发现爱滋村的形成,是因为农民卖血而感染后,希望政府能够正视问题,却遭中国政府要其「闭嘴」,且继续透过媒体宣传爱滋得病者是因为吸毒或嫖妓而感染。高耀洁气愤的表示,「再怎么掩饰也都不能否认爱滋病小孩受到感染的模式,因为小孩怎么可能吸毒或是嫖妓」?因此高耀洁决定自力救济这些爱滋儿童以及遗孤,直到杜聪加入。
杜聪有别于高耀洁的只身奋战,他成立了香港智行基金会,希望能够透过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援助爱滋村。杜聪出生于香港,于中学时移民至美,取得哈佛大学硕士后一直从事金融行业,直到十年前得知中国爱滋村的存在后,主动向高耀洁联繫,希望能够提供帮助,当时高耀洁表示爱滋村的议题极为敏感,拒绝杜聪的提议,但在杜聪锲而不捨的坚持下,终于找到机会和高耀洁一同拜访爱滋村。
杜聪在探访爱滋村后,立刻决定辞去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香港成立基金会,全心投入援助爱滋村的工作。杜聪回忆当时探访爱滋村的情形,「当时有一个村庄全村一天死了14个人,其中只有一人不是死于爱滋」。「另外有许多无辜的爱滋遗孤,他们一出生就有爱滋,而他们的父母也因为爱滋死亡,成长过程充满疾病和歧视」。
杜聪认为,爱滋村的产生是因为农民贫困,又在无知的状况下卖血而产生,如果要对这些爱滋村进行援助,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些村民脱离贫穷,而脱离贫穷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于是他成立香港智行基金会,致力于让这些爱滋遗孤接受教育,让他们能够脱离贫穷。十年后这些爱滋遗孤有的已经是工程师、有的是医生,有的留下在该基金会工作,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这些接受基金会援助的爱滋遗孤,以自己的榜样带领其他更年轻的爱滋遗孤,并且定期回村中拜访,将精神传递给其他受苦难的爱滋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