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高」 林肯中心歌声贺岁
「中国三高」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22日晚将亮相林肯中心(Alice Tully Hall),用自己的歌声向纽约及全世界送上来自中国的新年祝福。三位男高音21日在曼哈坦与民众亲切座谈,分享各自与歌剧之间说不尽的故事。
昨日在华美协进社举行的座谈会虽然场面大、人数多,但麦克风却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的声音个个浑厚圆润、穿透力十足,讲起话来也如同唱歌一般富有力度。主持人「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论员Ken Smith问及他们与歌剧的首次结缘时,戴玉强表示,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的歌剧主要学习苏联,把苏联的歌剧用中文翻译之后演唱。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录音带和唱片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他则从收音机里首次听到西方歌剧。据戴玉强回忆,当音乐和唱腔进入他耳中的那刻,他无比惊异世界上还有这种声音,觉得自己也可一试,后来便逐步模仿和学习,从而踏上歌剧这条路。
莫华伦说,自己虽然与戴玉强和魏松相识15年有余,但三人正式组成「中国三高」却是半年之前的事。有着多年美国留学经验的莫华伦称自己的从艺之路是一种回归,他比其他人相对较早接触歌剧,之后又从海外返回国内,希望将西方艺术的种子带到中国。
谈及中国歌剧的发展,魏松表示,中国歌剧进步神速,不仅每年出品的总数量大幅提高,在制作形式、流程等各方面也在向西方歌剧靠近。至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壮大中国歌剧,莫华伦鼓励大家把握海外留学机会,走出国门去感受多元文化,因为歌剧并非停留在演唱的层面,尽可能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才能让表演丰满起来。
昨日在华美协进社举行的座谈会虽然场面大、人数多,但麦克风却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的声音个个浑厚圆润、穿透力十足,讲起话来也如同唱歌一般富有力度。主持人「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论员Ken Smith问及他们与歌剧的首次结缘时,戴玉强表示,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的歌剧主要学习苏联,把苏联的歌剧用中文翻译之后演唱。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录音带和唱片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他则从收音机里首次听到西方歌剧。据戴玉强回忆,当音乐和唱腔进入他耳中的那刻,他无比惊异世界上还有这种声音,觉得自己也可一试,后来便逐步模仿和学习,从而踏上歌剧这条路。
莫华伦说,自己虽然与戴玉强和魏松相识15年有余,但三人正式组成「中国三高」却是半年之前的事。有着多年美国留学经验的莫华伦称自己的从艺之路是一种回归,他比其他人相对较早接触歌剧,之后又从海外返回国内,希望将西方艺术的种子带到中国。
谈及中国歌剧的发展,魏松表示,中国歌剧进步神速,不仅每年出品的总数量大幅提高,在制作形式、流程等各方面也在向西方歌剧靠近。至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壮大中国歌剧,莫华伦鼓励大家把握海外留学机会,走出国门去感受多元文化,因为歌剧并非停留在演唱的层面,尽可能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才能让表演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