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别像是政治花瓶
下周二即将投票选举总统、副总统和联邦、州级参众议员。华裔在今年大选中参与热烈,投票前夕,让人联想近年华裔民选公职人员的角色和职能,是否真的尽到为我们社区代言、关心民瘼,为华裔选民争取权益。
华裔民选公职中,克尽职责、努力提案立法,为华人同胞争权益的当然有,譬如余胤良、伍国庆等都有不错的立法成绩单。但担任民选公职多年,政绩模煳,功能未发挥的人似乎也不少。尤其城市级公职,如市议员、教委等是否为民众看好荷包、是否尽到监督市府施政,选民当然有权过问。
不少华裔公职任内除在地方政坛人物间周旋,在媒体曝光,出席喜庆聚会外,如果选民遇事相求时找不到人,平时连媒体都找不到的人,对这类人物可要小心考察,避免选上尸位素餐、只顾自己飞黄腾达的人,可就后悔莫及。
圣盖博谷是华裔最密集之地,已有「中国谷」称号,华裔选票日益举足轻重。奇怪的是,有些城市华裔明明很多,声音仍很微弱、华裔仍旧很边缘化,变成「被治理的顺民」,虽有华裔公职,但地方政府、警察局好像无视华裔商家和居民观感和声音,施政常我行我素,让华裔求诉无门。
举些实例:近年圣谷发生的华裔妇女命案,始终未破的「冷案」(cold case)掐指一算可能不下十件;华裔密集的超市广场、街道抢劫案多不可数,受害者都是华人,但警察加强侦办、加派警员巡逻了吗?侦破率多少?悬案多少?连统计都没有,相关民选华裔公职可曾向警局过问施压,或提出任何强化治安要求?
再举道路整修为例,市府动辄封路数周,造成局部路段瘫痪,沿路商家生意大受影响,可曾见民选公职向市府质疑,施工封路是否太随意、效率是否太低,是否忽视商家和行人权益?默默接受、宁做顺民,华裔有公职代言却像没有,华裔社区也默默接受,认为美国反正就是这样,非常不合理。
台湾各县市民选议员都有选民服务处,日常专人接电话,把选民奉如上宾和衣食父母服务。美国的民选公职服务品质难和台湾相比,主因在市议员、教委待遇每月仅区区四、五百元车马费,没有办公津贴,很难聘请全职人员服务选民,在事事讲成本的美国,也不能太苛求他们。
但反映选民心声、关怀选区是公职基本义务,只要有心做,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华裔公职如只是「政治花瓶」,流于在酬酢聚会场合露面、和主流知名人物合影,以为这样就「代表华裔」,遇选举时才表现亲民,当选后却远离选民和群众,服务若有似无,这类人选就不值得选。有没有这样的候选人呢?投票前选民要擦亮眼,千万别票投出了再后悔。
华裔民选公职中,克尽职责、努力提案立法,为华人同胞争权益的当然有,譬如余胤良、伍国庆等都有不错的立法成绩单。但担任民选公职多年,政绩模煳,功能未发挥的人似乎也不少。尤其城市级公职,如市议员、教委等是否为民众看好荷包、是否尽到监督市府施政,选民当然有权过问。
不少华裔公职任内除在地方政坛人物间周旋,在媒体曝光,出席喜庆聚会外,如果选民遇事相求时找不到人,平时连媒体都找不到的人,对这类人物可要小心考察,避免选上尸位素餐、只顾自己飞黄腾达的人,可就后悔莫及。
圣盖博谷是华裔最密集之地,已有「中国谷」称号,华裔选票日益举足轻重。奇怪的是,有些城市华裔明明很多,声音仍很微弱、华裔仍旧很边缘化,变成「被治理的顺民」,虽有华裔公职,但地方政府、警察局好像无视华裔商家和居民观感和声音,施政常我行我素,让华裔求诉无门。
举些实例:近年圣谷发生的华裔妇女命案,始终未破的「冷案」(cold case)掐指一算可能不下十件;华裔密集的超市广场、街道抢劫案多不可数,受害者都是华人,但警察加强侦办、加派警员巡逻了吗?侦破率多少?悬案多少?连统计都没有,相关民选华裔公职可曾向警局过问施压,或提出任何强化治安要求?
再举道路整修为例,市府动辄封路数周,造成局部路段瘫痪,沿路商家生意大受影响,可曾见民选公职向市府质疑,施工封路是否太随意、效率是否太低,是否忽视商家和行人权益?默默接受、宁做顺民,华裔有公职代言却像没有,华裔社区也默默接受,认为美国反正就是这样,非常不合理。
台湾各县市民选议员都有选民服务处,日常专人接电话,把选民奉如上宾和衣食父母服务。美国的民选公职服务品质难和台湾相比,主因在市议员、教委待遇每月仅区区四、五百元车马费,没有办公津贴,很难聘请全职人员服务选民,在事事讲成本的美国,也不能太苛求他们。
但反映选民心声、关怀选区是公职基本义务,只要有心做,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华裔公职如只是「政治花瓶」,流于在酬酢聚会场合露面、和主流知名人物合影,以为这样就「代表华裔」,遇选举时才表现亲民,当选后却远离选民和群众,服务若有似无,这类人选就不值得选。有没有这样的候选人呢?投票前选民要擦亮眼,千万别票投出了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