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纪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导,加大(UC)2009年博士班毕业生杨东尼(音译,Tony Yang)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领粮食券(food stamps)过活。
杨东尼说:「写完博士论文那一刻,也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刻,因为我知道,毕业就等于失业,立即就要申领失业救济。」
杨东尼小时候,家里领过粮食券,30年后,他又要领取粮食券。
高等教育纪事资深研究...
2012-05-10
|
纽约州长葛谟17日提案取消纽约市申请粮食券须打指模的规定,葛谟和维权人士认为,要求申请者打指模使一些有资格申请粮食券者不愿申请。
纽约时报报导,纽约州在2007年终止申请者须打指模的规定,但在彭博市政府的要求下,纽约州准许纽约市要求申请者打指模的规定。市府认为,打指模是杜绝诈骗的最佳方式。
葛谟认为,许多有资格的申请者因为需要打指模,而放弃申请粮食券。
葛谟17日透过电话记者会说:「我们不应该把穷...
2012-05-17
|
刚结束七天「粮食券饥饿挑战计画」的旧金山市议员马兆光,28日到田德隆区柯瑞老人中心为非营利送餐组织「援手计画」(Project Open Hand)分送感恩节大餐。他表示已和该区议员金贞妍讨论,在联邦粮食券补助计画被删减后,如何协助低收入老人和家庭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营养。
马兆光和「援手计画」成员在上周开始,体验领取粮食券(SNAP)民众的饮食生活。每人一餐只能花1.6元;一日三餐只用4.56元购买...
2013-11-28
|
加州主计长江俊辉(John Chiang)14日在佛利蒙表示,加州政府现金周转状况略好于预估,但仍有短缺。从7月1日开始的2011财政年度的前两个月,加州政府现金周转出现4亿元短缺。他指出,12月15日加州政府对现金周转状况进行的评估很重要,将确定现金周转是略差于预期,还是比预期差很多。如果是比预期差很多,加州的学校可能被迫在一年里增加七天停课日,将是很严重的状况。
江俊辉当天下午来到佛利蒙,与东...
2011-09-16
|
风灾后布碌崙8大道与班森贺华人社区纷纷传出各家福利中心收费代办申请粮食券补助的摊位,班森贺州众议员寇登办公室幕僚长黄涵华唿吁民众切勿贪心受骗,该项福利仅限受风灾断电影响的原粮食券申请人,且申请无需费用。
黄涵华表示班森贺Bay Parkway、86街等华人密集的路段,自从风灾后开始出现一桌一桌的小摊位,声称可帮助民众申请粮食券,有的表示可申请200元,有的可申请延长一个月的补助,各类说辞千奇百怪,...
2012-11-05
|
圣地牙哥两名超市老闆涉嫌滥用粮食券(food stamp )不法获利,日前遭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探员逮捕。
圣地牙哥艾尔卡洪(El Cajon)两家杂货超商老闆,因涉嫌滥用粮食券,不法获利上万元,遭ICE探员逮捕,1日过堂。
联邦政府的营养补充援助计画(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2013-10-09
|
旧金山市议员马兆光在感恩节前一周,参加一项「粮食券飢饿挑战计画」,体验靠粮食券生活的人如何吃,以及是否吃得够营养。到26日为止,他已认真进行六天,发现每天都处于半飢饿状态。
马兆光26日在市议会向其他市议员说明,他每日三餐最多只能花4.56元购买食物,而且家中原有的食物都不能算在每日饮食中。一个星期的食物总预算是33元,这正是粮食券(现简称SNAP)使用者限定的金额。
马兆光每天早上吃燕麦粥、优酪...
2013-11-26
|
中半岛联邦众议员斯佩仪计画在未来五天进行一项试验,只用粮食券(food stamps)维生。她说,靠联邦粮食券维生的人,每天只有4.5元的生活费。
斯佩仪周一在中半岛密尔布瑞的记者会上说,她希望透过自己的试验,显示以粮食券维生者的困难。
全国目前有4500万人靠粮食券维生。她说:「粮食券就是他们的生命线,而且人数还不断增加。」
美国生活在联邦贫穷线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创历史新高。斯佩仪说,单...
2011-10-31
|
鑑于居住和食品价格不短上涨,皇后区申请粮食券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自2008年以来,申请粮食券的老人增加了31%。根据市人力资源管理局(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纽约市2008年申请粮食券的老人有20万4000人,到2011年,成长到26万6000人;在此同时,皇后区申请粮食券的老人由4万7704人,成长到6万2447人。
纽约每日新闻报 (New York Da...
2012-05-21
|
友情提示: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有许多专业的律师,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
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